为响应中央“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号召,深度探寻一二三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7月5日,安徽财经大学“银”领者实践团队赴“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展调研活动。团队通过访谈改革亲历者、考察现代农业基地、体验数字助农平台,全方位见证了小岗村从“温饱突围”迈向“三产共荣”的生动转型。
探访实干榜样,感悟小岗精神
实践伊始,团队首先采访了小岗村的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博士,初步了解和探讨了近几年小岗村的发展情况。雷博士表示,从“大包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成功突破早期制约发展的硬件瓶颈后,小岗村如今正在逐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传统农业通过高标准农田治理得到改造,食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同时乡村旅游、培训和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发展。这种模式既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好方法,也是扩大小岗村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搭乘直播快车,焕发农业生机
跟随雷博士的脚步,团队深入小岗村助农直播基地,感受数字技术为乡村注入的新动能。基地已建立起集人才孵化、直播运营、配套物流于一体的完整链条,“黄桃干”“蜂蜜浆”“凤阳花鼓”等特色产品正通过云端直播间走向全国。助农直播的模式,不仅生动展现了小岗新农人的风采,更借助电商新渠道拓宽了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聆听改革故事,赓续小岗精神
在大包干农家菜馆,团队有幸聆听了当年“红手印”契约发起人之一关友江老人的讲述。谈起“大包干”的契机和故事,年过八旬的关爷爷热情地回忆起那段改变历史的岁月,坦言“当初按下红手印只为了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从未想过此举会载入改革史册。”关爷爷嘱咐我们,他们当年成功之中必不可少的便是“敢想敢做”的精神气,不论我们有什么样的目标都要有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关爷爷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这份“小岗精神”永远的镌刻在他的心中,也时刻流淌在我们实践团队的内心。
探访现代农业,触摸科技“脉搏”
为实地触摸现代农业的科技脉搏,团队探访了凤阳县小岗村匠心科技有限公司葡萄园基地。在匠心葡萄园基地负责人的引导下,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智能灌溉系统、数字化病虫害预警平台等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园内一串串殷红饱满、香气四溢的葡萄,正是现代农业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结晶,同时也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如何驱动传统“汗水农业”向高效“智慧农业”跃升,为三产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望未来发展,共绘振兴蓝图
调研尾声,团队登高远眺,一幅壮丽的稻田画卷映入眼帘——占地500亩的彩色稻穗精心描绘出“小蜜蜂”图腾与“民为邦本”的醒目标语,二者交相辉映。这幅寓意深远的“大地艺术”,既是对小岗人世代勤劳精神的礼赞,也寄托着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小岗村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改变命运的“生死契约”,到生机勃勃的“三产融合”与“绿代码生态”,这颗淮河岸边的改革明珠,正以绿色发展为笔墨,奋力书写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安徽财经大学“银”领者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表示,通过这次调研,深刻感受到了小岗村的巨大变化和小岗精神的内涵,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以小岗精神为激励,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