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
基层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也是直面群众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一战线,堪称党中央决策得以落地实施的最关键环节,其地位与价值不言而喻、极为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着重强调要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这一指示切中时弊、意义深远,为基层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形式主义的实质乃是主观主义与功利主义在作祟,其根源就在于政绩观出现偏差以及责任心有所匮乏。部分地区与部门对形式主义情有独钟,以大张旗鼓的表面形式取代真抓实干的任务执行,凭借虚有其表的外在粉饰来遮蔽深层次的矛盾隐患。如此行径,不但耗费诸多人力、物力、财力,对党和政府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亦造成极大伤害,还打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活力,致使基层工作陷入消极应对的艰难处境。
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可谓五花八门。例如,在任务布置环节,部分单位或部门不切实际地层层加码,不断拔高工作标准、压缩完成时限、增加督导检查频次,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一些领导干部虽深知层层加码的弊端,却在执行上级任务时,依然惯性地将压力层层传导,使基层工作不堪重负,甚至催生了数据造假、落实打折、折腾群众等不良现象。这些行为不仅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也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效能和质量。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首先要加强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切实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将心思和精力真正聚焦到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上来。
各级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准则,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运用调查研究这一优良传统,深入基层一线、走进人民群众之中,聆听民众呼声、知悉百姓意愿,保障决策具备科学性与民主性,切实契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的言行表现对于党风、政风、民风有着极为关键的示范导向功效。唯有做到言行相符、以身作则,果断抵制耗费民力财力的形象工程以及脱离实际状况的胡乱决策,舍弃过度注重形式留痕等形式主义行径,方可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环境,推动基层工作作风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提升。
基层干部自身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优化简化工作流程,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的束缚,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推动工作落实落地。通过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松绑,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服务民生的实践中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决心,持之以恒地加大整治力度,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工作作风的转变,确保整治工作永远在路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浮梁县王港乡人民政府 占清)